V2EX = way to explore
V2EX 是一个关于分享和探索的地方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V2EX  ›  10RR  ›  全部回复第 1 页 / 共 6 页
回复总数  110
1  2  3  4  5  6  
16 小时 14 分钟前
回复了 abchendai00 创建的主题 Apple 苹果客服已经确认了关于 facetime 反诈更新的事实
外区 ID ,两台现在都是 17.5.1 ,此前从 17.5 收到 17.5.1 的更新也只是 iCloud 照片 bug 的修复。

应该是向部分用户推送的更新,但是有点搞不懂,不同国家的 ID ,不同版本的 iOS ,到底是哪部分呢,有没有区别。
21 小时 30 分钟前
回复了 freshgoose 创建的主题 健康 用无名指来按回车了……
@yolee599
只会用鼠标的人:回车是啥…哦…我找找看…呀找到了…咦?又找到另一个,到底按哪个


@venompool88
你的…也太细了吧
@maemolee
我同意你说的.

我感觉奇怪的原因是, 这样一来, 产品定位的界线就重叠太多, 模糊了.

手机 -- 平板 -- 笔记本 -- 台式机
以上这四样, 虽然一直在改变进步, 但总要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和优势而存在吧.
如果想要 iPad 运行 macOS, 那么 MacBook 就要有更明显突出的特点, 比如:

<保持现有形态> 起步 M6 Ultra, 128GB 的 RAM, 巨幅提升 GPU, NPU, 续航 48 小时之类.

<改变形态>可 1 秒变成"无头骑士", 能在原有使用场景中无感地连接各类显示器 ( 包括 iPad ), 或有激光投影什么的.

台式机就更加......我编不下去了抱歉.



回到现有的, 原来的角度想, 给个大概定位, 可能不太准.
1.0 <iPad + iPadOS>
1.2 <iPad + 键盘 + iPadOS>
1.8 <iPad + 键盘 + macOS>
2.0 <Macbook + macOS>

1.0 想往前走, 但只能走到 1.2, 再想往前就到 2.0 了, 但是 2.0 有不想要的部分, 如果能走到 1.8 就好了, 但这样一来, 2.0, 1.2 的定位就很尴尬, 很奇怪.

由于 iPad 和 MacBook 体形的不同, 所以运行的系统总不能做到完全相同吧, 如果能把 iPadOS 大改, 飞跃级别的提升, 是不是比把 macOS 搬过来更好一些呢?
1: 停止增加新功能,专注修复 bug 。会被骂得更惨

2345 不知道。

6: “系统偏好设置”变成 iOS/iPadOS 的“设置”,我觉得比旧版好太多了,很短时间就适应,再用回旧版时候,操作效率明显降低了,因为返回上层很麻烦,当然现在的设置,有空间改得更好。

7: iPad 运行 macOS ,很多人想要。但我感觉和 Mac 变成触摸屏一样,很奇怪。
2 天前
回复了 LuckyPocketWatch 创建的主题 耳机 索尼耳机为什么只有 3 种电量?
我没具体算过续航,使用场景也不太相同,大概 c100 比 link buds 耐用 5 倍。
2 天前
回复了 LuckyPocketWatch 创建的主题 耳机 索尼耳机为什么只有 3 种电量?
我也有点好奇,目前在用两个,link buds ,另一个和你一样 wl c100 ,前者电量显示具体百分比,后者也只有三档 100-70-50 。

我猜测是续航久,所以不需要具体百分比,使用大半年下来,用 c100 时候,很少关注电量了,少了续航焦虑,而 link buds 就有续航焦虑。
4 天前
回复了 MilkyWayne 创建的主题 Apple 售后新换的电池异常坚挺
@NeoChen
应该和季节温度变化有关吧,我的 MacBook 的容量经常少量变化,时高时低,但整体的趋势是降的。至于你的变成 101%,是否是检测软件的算法就这样,试试用其他检测软件看具体的毫安时是否一致。
@cmdOptionKana

我也不理解滞空是什么意思,等看看 OP 来说明吧。

小鸟和人的重量差太多了,所以它需要转化的能量也差太多,就像同样速度的小汽车和重型满载大卡车,从制动到静止,小车要轻松很多。
@cmdOptionKana

小鸟越早起飞就越容易安全,如果等到落地之前的 195km/h 速度时候再起飞,恐怕翅膀承受和发挥不出这么大的支撑力吧。

其实关键就在于重力势能(起始位置高度)和动能(结尾位置速度)之间的转化。高度从 150 米降到 0 ,所以转化成了速度从 0 升到 195km/h 。人必须要把全部能量转化走才安全,小鸟则不必,它可以在中途飞走。
格式不对, 补充:

( v = g t )
速度 = 重力加速度 x 时间

( h = 1/2 g t²)
距离 = 1/2 x 重力加速度 x 时间²
楼上回答都不太对, 或者不太具体啊.


v = g t 速度 = 重力加速度 x 时间
h = 1/2 g t² 距离 = 1/2 x 重力加速度 x 时间²

已知距离 h 为 150 米, 重力加速度 g 为 9.8 米/秒
解: 先算出落地总用时 t 为 5.532 秒, 再算出落地时速度 v 为 54.213 米/秒, 也就是 195 km/h.

假设电梯顶部为空, 且电梯落地的一瞬间就凭空消失 ( 为了不伤害你 ).
如果不考虑电梯阻力, 下落的过程中, 人和电梯总是处于失重状态, 和宇航员在空间站里一样.
所以在你蹬脚起跳的一瞬间, 我觉得哪怕你大概能跳出 50 km/h 的速度, 够猛了吧.
仍然远远不足以抵消落地的速度 195km/h.

你说的滞空能力, 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如果悬浮静止在空中 5 秒, 这个并不影响任何过程和结果.

有没有人能求解: 在不同的时间起跳, 最终落地的速度是否一致 ?
6 天前
回复了 Unboundwill 创建的主题 OpenAI 鸡贼的 OpenAI 和注水的 ChatGPT UI
我觉得更容易、更快速辨识内容了。也就是读起来更舒服,效率更高,更容易检索重点。
@cmdOptionKana

这样算起来,用 5W 换取 10 年的每一个周末,或者 5K 换取 1 年的每一个周末,都是相当便宜了,很有道理,但是每个人处境,条件,想法都不同,有太多的因素需要考虑。
把每一首歌“简介”里的各项信息改成一致的(专辑名称、艺人、专辑、专辑艺人、年份、专辑封面等等)音轨不改。

你被分成两张专辑,原因应该是第一个音轨(歌曲)的某项简介信息是“馬文蓋”,而剩下 2-9 音轨(歌曲)是“Marvin Gaye”,确实有点搞笑,不同语言不会自动合并
1  2  3  4  5  6  
关于   ·   帮助文档   ·   博客   ·   API   ·   FAQ   ·   实用小工具   ·   531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6679   ·     Select Language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8.5 · 38ms · UTC 08:39 · PVG 16:39 · LAX 01:39 · JFK 04:39
Developed with CodeLauncher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